12月1日是第36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。我国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为“凝聚社会力量,合力共抗艾滋”。 艾滋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极大威胁,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中明确提出,到2023年和2030年,我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分别控制在0.36%以下和0.31%以下。艾滋病进展虽然能够控制,至今却未研制出用于根治和预防的特效药物。与此同时,这一疾病仍然面临着被预防的问题,依然有不少人“谈艾色变”。 “我国现在发现的艾滋感染者中,60%到70%的感染者都是通过医院发现的,一直没有太大变化,并不是在主动发现。” 艾滋病没有固定的症状。早期急性感染时,病人会出现发烧、咳嗽、流鼻涕、拉肚子、腹泻等症状,很多人都会以为是胃肠炎或是普通感冒,导致没有进一步检查,寻求救治,最终延误了早期发现艾滋病的时间。感染了艾滋并不意味着就是艾滋病患者。艾滋病主要经由性行为、血液接触或母婴接触传播。人体在感染艾滋病毒后,免疫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,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,才会发展成患者。多种药物进入医保目录,及时用药能阻断艾滋病,对艾滋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,药物研发也在跟进,但目前艾滋病没有疫苗进行预防,也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。 艾滋病可使人体产生严重的免疫缺陷,从而很容易患细菌(包括结核)、病毒、真菌、寄生虫等感染,由于缺乏免疫力的抵抗,感染将更难治愈,并可导致患者死亡。同样,由于免疫缺陷,艾滋病还可使人更易患恶性肿瘤,从而导致患者死亡。由于艾滋病可通过性及血液传播,加上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,会使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生活、婚姻、工作、社交诸多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。 应正确认识艾滋病,加大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力度,消除错误认知。同时也要加强对感染者的心理干预,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。另外,要促进感染者与社会群体的接触和交流,减少社会对他们的排斥。艾滋病是慢性疾病,过去把艾滋病叫世纪癌症、不治之症。 提倡有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人群,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就是希望早日进行抗病毒治疗,减少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生,早治疗也能降低艾滋病药物副作用,从而减少其它疾病,这相当于减轻药费负担。总之,希望所有患者早治疗、规范治疗,我们一起等到艾滋病被攻克的那一天。
|